我校与市港航中心共商苏南运河文化建设
信息来源: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镇江市旅游学会发布时间:25.07.19阅读次数:223
7月18日下午,苏南运河文化建设交流座谈会在镇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召开。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李俊、纪委书记徐璟、中心办公室主任刘钢、安环科科长章昆仑、中心组织科科长徐园园,与我校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市旅游学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推动运河文化繁荣与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双方代表就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创新、航道功能与文化价值协同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如何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提升苏南运河建设水平,为运河文化传承与现代港航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俊指出谏壁船闸是“水运江苏”的核心抓手。既要传承“水韵”基因,保留“千年运河活化石”的文化底蕴;更要激活“水运”动能,使其成为长三角大宗物资中转的“黄金枢纽”。既要有理论研究,也要有社会服务,由传承保护转向原真性的保护和最小干预,由项目和工程建设回归百姓的生活和生活化的承续,惠及市民、船民,让老百姓感受到运河文化之美。
高逸凡提出谏壁船闸应依托其独特的江河交汇水工技术底蕴,特别是深挖宋代京口澳闸等水利智慧的历史传承,将其打造为彰显镇江运河文明的标志性地标。同时挖掘历代名人与船闸相关的人物故事,使技术遗产焕发人性温度,增强历史传承感,不仅能提升船民体验,更能为市民游客开辟独特的运河参观游览体验新窗口,让千年水道真正流淌进当代城市生活之中。
罗春燕提出通过“大运河微课”系统构建文旅融合新范式。要基于人文与经济的结合,深入挖掘运用大运河沿线各类文旅资源,将大运河自然风貌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研究发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使之成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要依托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市旅游学会平台,通过多元主体的联合共同推动相关研究;要重视以深度调研提供决策支持,以承担项目带动理论创新,以开放运行增强社会服务,以协同共赢创建合作平台,不断提升影响力。
钱兴提出既要有运河文化理论成果,也要有成果转化实践,系统构建层次分明的文化展示体系,核心在于科学划分展示区域,根据功能定位展示运河文化的亮点、重点与特点。针对多元受众群体,面向来客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数字导览与文化实景;市民则可在生态步道中感受水工与航运文化的伟大与生生不息。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廊道及门户,镇江段建设应呼应国家战略定位,深挖沿线运河文化内涵,将重要文化节点的景观建设与水上服务区功能进行整合,打造“可走、可看、可感、可亲”的运河文化体验产品。
张永刚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提升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建议对策:一是从宏观的维度,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宗旨,从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做好统筹谋划,让古代遗产与现代科技相映生辉;二是从中观的维度,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的指导思想,以文化赋能工业经济、旅游经济,让水运经济与水韵文化融合共生;三是从微观的角度,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让数字赋能与生态保护共治共赢。
此次交流将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推动苏南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迈上新台阶,共同谱写新时代苏南运河“因运而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摄影:顾海萍;责编:任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