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汇看镇江·数字赋能” 专家学者共话长江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信息来源:人文与旅游学院、宣传部发布时间:25.07.04阅读次数:143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7月2日下午,“江河交汇看镇江·数字赋能”长江大运河文化学术沙龙在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以及镇江市旅游学会等专家学者齐聚镇江,共话长江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尚庆飞,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周琪,江苏华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书记兼首席研究员潘法强,镇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舒,市社科联副主席武卫华出席开幕式,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冬梅主持活动。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尚庆飞讲话
开幕式上,尚庆飞指出长江与大运河的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要工作,必须深刻理解把握长江大运河文化的突出特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推进;强调长江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不断优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话语表达,通过遗产利用唤醒群众的文化自信;应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育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注入数字动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重要要求。

我校校长、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莉讲话
李莉回顾了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在“筑平台,汇智聚力”“建队伍,固本强基”“创成果,服务实践”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效,强调要立足镇江“江河交汇”的独特禀赋,聚焦“强基固本,系统谋划”“科技赋能,创新转型”“政策衔接,成果转化”“凝练成果,立体展示”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探索运用前沿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传播,推进“镇江市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展示馆”建设,沉浸式呈现镇江“江河交汇”的壮美画卷与深厚文化底蕴。

镇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舒讲话
赵舒从“江河交汇,让镇江满眼风光”“江河交汇,让镇江百业兴旺”“江河交汇,让镇江文化厚重”三个方面介绍了镇江在长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将加强系统谋划、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扩大“江河交汇·山水名城”城市品牌影响力,坚持“守护好长江大运河文化根脉”“保护好长江大运河生态绿脉”“畅通好长江大运河经济动脉”,让“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传承后世。
在学术交流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作《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报告,表示要打造更加多彩、优美、璀璨的“未来运河”,把宝贵的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引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明和生态相得益彰、推动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源泉和澎湃动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周琪研究员作《关于在江河交汇片区打造“春江花月夜”大型文旅演艺项目的思考》的报告,指出要探索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通过意象活化、故事重构、科技赋能、空间沉浸,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转化为大型文旅演艺项目,活化文化遗产。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研究院院长高玉峰教授作《从岩土工程视角浅谈京杭大运河保护》的报告,提出了具体的工程保护策略,保障运河堤防稳定,提升运河漕运功能,提供了运河周边生态保护和开发的对策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副教授刘龙雨作《大运河时空信息的GIS表达——思考与实践》的报告,结合历史考证再现不同时期大运河的地理坐标,构建大运河时空数据库,绘制出详细的运河时空GIS地图,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支撑。
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和本地学者任晓霏、高逸凡、章昆仑、尹灵芳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成果交流。

与会领导为2024年度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获得者颁发证书
会上,学者们还共同观看了“镇江大运河地图数字平台”视频介绍,为2024年度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获得者颁发了证书。
本次主题文化沙龙活动体现了数字赋能、跨界融合、政策实践等三大亮点,是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要指示的镇江行动,也是践行“江河交汇”城市使命的学术担当。
(作者:王璐;摄影:陈捷;摄影:任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