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校新闻

全国高等教育“十五”规划重点研究立项课题通过鉴定

信息来源:科技处发布时间:05.03.22阅读次数:20717

  

由杨国祥研究员、尹家明研究员主持的全国高等教育“十五”规划重点研究立项课题《创新人才实用新型人才培养及师资素质的研究》成果鉴定会于2005年3月19日~20日顺利召开。

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邱坤荣教授为组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马良生研究员为副组长,江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袁银南教授,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志刚教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周长春研究员组成的5人专家组对镇江高专为主持单位的这一项目进行了认真的会议鉴定。镇江高专校长杨国祥研究员、副校长潘天华、夏光荣,学校原党委书记兼校长尹家明研究员等领导以及该项目组成员参加了鉴定会。校长杨国祥研究员在欢迎仪式上致辞,杨校长指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是一所高校的三项职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立足自我,面向区域,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彰显特色。学校在开放办学、特色兴校、质量立校、富民强校的发展主旋律中,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开放办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把特色科研作为特色兴校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学术兴校作为富民强校的重要战略之一,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立足“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两块阵营,拓宽视野,找准方向,有所侧重,集中力量,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加快提升,持续积累,形成特色。潘天华副校长主持了欢迎仪式。

鉴定会由专家组组长邱坤荣教授主持,尹家明研究员代表课题组介绍了项目来源、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等情况。

在鉴定会上,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关于该项目的研究报告,审阅了有关资料,并就项目内容作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河评议。专家组认为,①课题组提供的资料齐全规范,完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②课题组经过广泛、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界定了创新人才和实用新型人才的内涵;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和实用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深刻地阐明了高校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用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如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评价机制,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实用新型人才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思路和方案。③该课题的成果比较丰富,课题组成员先后撰写了3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相关论文26篇,形成了近10万字的结题报告,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创新点:①课题组在创新人才、实用新型人才的观念上提出了10个方面的新理念,对创新人才、实用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素和要素组成架构。②在国际性比较视野中,归纳了创新人才培养的8种模式和实用新型人才国内10多种培养模式及国外、境外的5种培养模式,对创新人才、实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创新人才的8种培养模式和实用新型人才的4种培养模式。③深入分析了创新人才和实用新型人才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先进经验,提出建设创新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设想和措施。④对创新人才、实用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取向和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创新人才及实用新型人才评价取向的原则,构建了创新人才、实用新型人才评价中的质量保障体系及监控体系。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在创新人才及其培养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总结,有新意。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实用型人才的创新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创新,从国内外实用型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性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鉴定,同意结题。

在听取了专家组的鉴定意见后,杨国祥校长表示:专家组的意见既是对该项目工作的肯定,又是对学校工作的鞭策。学校要根据专家组的评审、鉴定,认真修改、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快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努力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全省高职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