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校新闻

郑杰:诗歌和努力编织的青春

信息来源:文/图 肖方元发布时间:17.06.22阅读次数:11201

  

 

  为交流诗词,
  高中时他“三顾茅庐”
  在镇江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读大二的郑杰,来自淮安盱眙。
  喜欢上诗词是在他念初二时。“老师要求我们课前做好预习,背诗词,我对这些诗很有兴趣,每次都背得很快。”
  一次偶然,他在老家的书摊上看到当地诗词协会出的一本刊物《都梁诗讯》,售价4元,对家境贫困还是学生的他来说也不容易,一番犹豫,和摊主讨价还价,他还是买下了。书里有诗词协会的电话与通讯地址,郑杰很想登门拜访,把自己创作的诗带给专家点评,但又有些胆怯,直到高中,他才鼓起勇气登门。
  “第一次去,正值放假,协会的办公地点没有人。第二次去晚了,门关着。第三次去,我清楚地记得是在周五。”郑杰回忆说,那次拜访,接待他的是当地诗词协会的副会长。因为他没带作品,副会长请他凭记忆写下以前创作的作品,逐一点评。之前无人指导,他几乎不懂平仄,副会长和当时在场的一位同志给他指出了问题。随后,向郑杰推荐了魏继志老师,帮助点拨和指导。“魏老师今年82岁了,他教给我很多东西,还送了我许多诗词方面的书,不少‘压箱底’的东西他都教给我了。”
  郑杰第一次成功发表诗词作品是在高三时,诗作刊登于当时盱眙日报的《杏花园》栏目上。这次作品刊出给了郑杰继续创作很大的动力。

  首次来镇江,
  他去看了诗中的北固山
  高中毕业后,郑杰来镇江就读。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对他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他还记得,课本上学到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所以来到镇江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北固山。“镇江那么多景点,我第一个去的就是北固山。我想看看诗中的北固山究竟在哪儿,是个什么样。”
  郑杰创作的几百首作品中,以近体诗为多,内容以山水览胜为主,关于镇江的诗他也有创作。前段时间,他就创作了《丙申惊蛰日登福地句容茅山》:“凭栏骋目郁穹隆,香客游龙上顶宫。翠麓老君凝紫气,道修仙骨蜃云中。”
  今年,他的作品《清风亭》入编了第三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的作品集。据其介绍,大赛有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华人参赛,初选是从几十万作品中选出6000篇入编作品集,再从6000篇作品中选出300篇进入下一轮评选。“我的《清风亭》寓意‘反腐倡廉’,能从几十万作品中被选中,我非常开心。”

  广交诗友,
  最年长的有82岁
  对于郑杰喜欢诗词的爱好,他的父母给予了支持。郑杰说,父母现都已40多岁,在老家盱眙务农。每次有样刊寄回老家,都是母亲帮着收取整理。“母亲不识字,父亲只有初中文化。每次母亲一收到有我发表作品的样刊,就会拿给父亲看,让他用微信拍了照片发给我。”每周一次与父母的电话,父亲总会对郑杰说:“又有新的样刊寄来啦。”
  喜爱诗词这么多年,郑杰结交了许多诗友,分别来自北京、新疆、河南、江苏等地。认识的诗友中,最小的和他一样大,二十一二岁,现在江科大就读,最年长的有82岁。平时,他通过微信与这些诗友交流。有时,他也会寄去用硬笔书法写的诗,还要郑重其事地盖上印章,他解释说,“如果用电子邮件把写好的诗发给诗友,收信的人读起来就会觉得冷冰冰的,用书写邮寄的方式显得很正式,也很亲切。”

  有许多爱好,
  哪样都舍不得丢
  郑杰不仅爱好诗词,还喜爱拉二胡、写书法、研究历史文化。有次,父亲说他:“你学得太多太杂了,该挑一样专精。”可他哪样都舍不得丢,“都有兴趣,都想学。”业余时间,他喜欢去伯先公园附近走一走,“镇江的宝华山、米芾书法公园还没去过,很想去看看。”
  今年7月,郑杰将回老家参加淮安市中青年诗词大赛。比赛要求现场出题、现场做诗,这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通常我都是灵感一来写下诗,之后再反复推敲修改。这次要求现场做诗,感觉还是挺有难度的。” 
  谈及将来的打算,郑杰说毕业后会先做导游,“梦想是成为诗人或是自由撰稿人。”他还有一个梦想:30岁时出一本诗集。
  无论是做导游,还是将来成为诗人、自由撰稿人,在梦想的道路上,他都将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年轻人总有一天要跋涉远方,读书、振翅,去点燃青春的火把,照亮即将启程的前方。”在镇江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子郑杰的眼中,青春是用心血与努力编织的一个梦想。他为之拼搏的青春,是脚踏实地在诗词文学的天地中辛勤耕耘。这个自小就爱好诗词创作的大男孩来自农村,至今创作了400多首近体诗、楹联,曾获得“国粹杯”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